我因為共情別人而痛苦,是我太矯情嗎

李晴

李晴

2022-07-06 12:04  留光心田熱門創作者
+關注

  我們總說共情,在心理傾訴層面來說是一種高級情緒,共情使我們察覺出他人情緒,并對這些情緒感同身受。有共情能力的人,通常是比情緒用有者能更精確發現問題病灶在何處,因為正是捕捉到了你正在的情緒點,才能達成共情,當事人因為自己情緒置動,反而及難明確自己的真實訴求。但往往共情之后會出現睡眠困難、易怒、很難找到生活或工作的意義等情況,甚至有些人也會出現無法解釋的身體癥狀。很大可能性,是過高的共情能力已經帶來了共情疲憊。

  共情耗竭是很多人因為共情能力感到痛苦的原因,過多接收和共情他人的心理痛苦后,自己也很容易出現創傷反應。

  因為共情能力強,所以人際交往時,寧愿傷害的是自己,不斷反芻,向內攻擊??吹綄Ψ奖砺冻鐾纯嚯y過的情緒,自己也忍不住哀慟起來,哪怕受傷更深、實際利益受損極為嚴重的明明是自己。

  因為共情能力太強,所以敏感,感性,更多地習慣于換位思考,會一定程度犧牲自己的利益。又因為本身資源足夠強,懷璧其罪,所以容易遭到覬覦。

  我因為共情別人而痛苦,是我太矯情嗎。

  當然不是,我們應該在關心他人的前提下保證自己不不過分受情緒耗竭的影響。

  ●用理解取代感受,成為更好的朋友或父母

  親疏差別有一定的重要性,確實有必要給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更高-些的權重。看起來我已經為共情開了一條門縫,雖然就那么一絲絲,但其實并非如此。即便已經決,定了某些人值得被特殊對待,共情也會讓我們事與愿違:它會讓我們變得短視,讓我們成為過度溺愛的父母或者唯唯諾諾過于黏人的朋友。共情的失敗不僅在于作為道德判斷工具時太過偏頗狹隘,也在于會對親密關系造成傷害。

  ●學會改變,塑造,引導和制約共情

  共情與暴力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做壞事的人共情程度低并非事實,不做壞事的人共情程度高也是誤解。事實上,共情不僅會讓人變得更加惡劣、導致不合理的決策或者破壞某些人際關系,還可能引發殘暴的行為。

  我們不需要將共情完全剔除,但需要確保共情能接受理性的改變、塑造、引導和制約,以使其成為我們可靠且有用的仆人,而非主人。

  ●保有共情,但強化推理和自我控制能力

  這么說絕非否認仁慈、善良等品質的重要性。我們希望從小就培育這些特質,并努力建立-種珍惜和褒獎這些特質的文化,但僅僅這么做還不夠。想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我們還需要贊美那些更聰明、更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因為這些品質是獲得成功、幸福的基礎,也是良善、道德的人所必需的核心品質。

  懂得保護自己,再去感受世界。

相關推薦

? 溫馨提示:本文由作者流光心田心理咨詢網創作,未經著作權人允許,禁止轉載。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

500字以內
發送

相關文章

9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