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全球化更容易誘發經濟危機

心理學在過去 10年中,許多人都在大力促進市場全球化,他們認為這是好事。人們一直相信,從多元的、半獨立的分散市場轉變為統一的大市場可以增加流動性,鼓勵金融創新,減少貿易摩擦。結果是一一如果你還沒注意到,今天的股票市場,無論是日本、英國、德國,還是美國,都是大同小異的。我們看到它們幾乎漲跌一致,僅僅是程度不同而已。我們親眼看到全球化不斷加強的后果,應該靜下來認真考慮統一的大市場所帶來的好處與付出的代價。我懷疑,事實上統一大市場有可能減少金融創新,危害金融健康,最終無法保護我們免于金融危機。

為了幫助大家認識統一的大市場怎么會變得缺乏效率,讓我們認真思考一下邁克爾·克里頓在《失落的世界》中的幾段話。電影中一個叫馬爾科姆的角色(影片中的混沌理論科學家,由杰夫·戈德布拉姆扮演)在面對信息世界時的慷慨陳詞一-他指出,把所有人都聯系到一起的世界,最后導致的是發明、創新以及進化的終結把全世界連接在一起,這個主意就是集體死亡。任何一個生物學家都知道孤立環境中的小物種進化最快。你把 1000 只烏放到大洋中的島嶼上,它們會非常快地進化。你把 10 000只鳥放到一片大陸上,進化速度就降下來了。而我們本身這個物種一-人類,進化主要是通過行為進行。我們通過行為的創新適應環境。世界上人人都知道創新只在少數人中產生。用三個人組成一個委員會,他們很快就會干成事。有10個人,事情就難辦一些。30個人,什么也干不成。300 萬人,連想也別想。這就是所謂大眾傳媒的效應--有了它,什么事也別指望。大眾傳媒把多樣性淹沒了。它把世界弄得千篇一律--不管是曼谷、東京還是倫敦:這個路口拐角上是家麥當勞,那個角落是貝納通,馬路對面是蓋璞服裝店。地區差別消失了,所有的差別都消失了。在大眾傳媒的世界里,除了排行榜上的十大暢銷書、十大流行音像、十大票房電影、十大黃金創意,很少有什么別的。人們擔心熱帶雨林里的多樣物種會消失,但是我們最需要的資源一--知識多樣化呢?它會比樹木消失得還快。時至今日,我們還不明白這一點,反倒要把 50億人一塊兒弄進信息世界里去。到那個時候,我們這個物種的進化就被完全凍結了,一切都停止下來,死掉了。所有人時時刻刻想的完全一樣。大同世界,世界大同··....

很顯然,馬爾科姆是一個極端的角色,他的話也顯得過于偏激不過,即使我們認為把全世界都納入信息世界也不會使一切陷入停頓,但細想一下也很有道理:世界金融市場連為一體,實際上必定會減少思想的多樣性和金融產品的數量,結果減少競爭,降低效率。

我個人認為,馬爾科姆的推論不無道理。我猜測把很多市場連接到全球單一的市場旗幟下會減少金融工具的多樣性。還有,由于一致性的壓力,對于金融行業應該如何運作,住在同一個金融地球村的人都必須接受相同的基本信念(模式 )。從這個方面來看,即使是傳統的理性經濟學理論也會預測到存在較強競爭的多個市場比單一市場有利。說起來有點兒諷刺,在把理性經濟學應用于鼓吹促進全球化統-大市場時,它的支持者們強調的是流動性和效率上的好處,但他們忘記了,不同意見、不同方法,還有金融工具的多樣化,歸根結底,可能是更加重要的經濟力量。

當然,全球化如果最終造就的是一個完美無缺的全球市場,那就再美妙不過了。不過,鑒于人類易于犯錯誤和非理性的程度,我們創造出的任何市場都不可能完美無缺。說到底,我更傾向于若干個多樣的、相對獨立的市場,每一個市場的效率或許都不是最高的,但是彼此距離遠一些,更靈活,反應更靈敏,更有競爭力,更可能與時俱進,能夠產生更高效、更健康的金融市場。

相關推薦

? 溫馨提示:本文由作者流光心田心理咨詢網創作,未經著作權人允許,禁止轉載。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

500字以內
發送

相關文章

9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