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預料這一結果會引發原子彈爆炸般的效果,那你可就猜對了。自從這篇研究報告被刊登在2002年7月11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以后,有些醫生就大吵大嚷,聲稱該報告造假,在不同場合利用各種形式對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提出質疑。莫斯利醫生爭辯說這一研究是經過詳盡安排、嚴格實施的。“作為醫生,最重要的不是操刀技術如何精湛,而是手術后患者的康復情況。那些一年到頭經常實施關節鏡手術的醫生,毫無疑問,對安慰療法的效力感到尷尬。你們可以想象得出,他們會動用一切力量,尋找一切理由來否定我們的研究成果?!?/p>
不管你在多大程度上相信這一研究的結果,有一點是清楚的:我們應該給這些特定患者的關節鏡手術打個問號,同時加強對各種醫療手段有效性的求證。
在第九章里,我們看到,預期可能會改變人們對體驗的認識與品評。在本章中,我們不但將看到信念和預期對人們視覺、味覺及其他感官現象認識與解析的影響,還會看到人們的預期能夠改變他們的主觀,甚至客觀體驗,從而對他們施加影響(有時這種影響非常巨大)。最重要的是,我想探索安慰療法目前尚未被人們了解的一面,也就是價格在這一現象中的作用。高價的藥品是否會比低價的讓我們感覺更有效?高價的藥品真的從生理學意義上比低價品牌有更好的藥效嗎?那么,高價的醫療手段,新一代的醫療器械,例如,數字化心臟起搏器和高科技支架,又會怎樣呢?價格真的影響療效嗎?如果是這樣的話,豈不是表明美國的醫療保健費用支出還要繼續飆升?好吧我們從頭道來。
“安慰療法”的英文單詞“placebo”來自拉丁文一一“我會讓你滿意”。這個詞在公元14世紀專指喪禮上雇來在死者靈前號喪的假哭者。1785年,它出現在《新醫學詞典》中,指的是“非正規的邊緣醫療方法或藥物”。
安慰療法的效力最早見諸醫學文獻記錄是在1794年,一個名叫杰爾比的意大利醫生發現了一樁奇怪的事情:在疼痛的牙齒上抹一種昆蟲的分泌物可以止疼,這種止疼效果能夠持續一年的時間。杰爾比陸續給牙疼病人使用這種昆蟲分泌物,并且對病人的反應做了非常詳盡的記錄。抹過這種“藥”的病人中有68%對他說,一年之內他們的牙沒有再疼過。我們沒有關于杰爾比醫生和昆蟲分泌物更詳細的資料,但可以相當肯定,他使用的昆蟲分泌物與治療牙疼無關。但問題在于,杰爾比相信它有用,而且他的多數病人也這樣認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