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專門給老年人做心理疏導,該怎么入行?"作為一個在養老機構工作5年的心理咨詢師,今天就掏心窩子跟大家嘮嘮這個新興職業的真實情況。
第一類,有護理經驗的轉行者
張姐原本是醫院的護士長,45歲那年考了心理咨詢師證,現在專門給失能老人做心理干預。她說,"給老人換藥翻身時順帶嘮嗑,比年輕咨詢師更容易獲得信任。"這類朋友最大的優勢是熟悉老人身體狀態,能敏銳發現心理問題背后的生理原因。
第二類,中年二胎媽媽
我同事王芳就是典型例子。她38歲生完二胎后重返職場,發現很多空巢老人和年輕媽媽存在相似焦慮。現在她主要開展"代際溝通工作坊",把帶娃經驗和老年心理結合,特別受社區歡迎。中年女性特有的親和力,在這個行業就是金字招牌。
第三類,本地戶籍畢業生
重點來了!去年我們機構招了6個咨詢師,5個都是本地戶籍的應屆生。為啥?現在社區心理咨詢站遍地開花,街道更傾向聘用熟悉當地方言、了解本地養老政策的人。比如處理拆遷老人的心理落差,外地咨詢師可能要準備3個月,本地人上手就能聊到點子上。
必須知道的3個入行渠道
1. 社區養老中心,先去當志愿者,每周參與兩次活動,三個月后基本都能轉正
2. 考"老年心理健康指導師"證,中國老齡協會那個藍皮證書最管用
3. 做自媒體賬號,拍點《教爸媽用微信》系列視頻,積累30個案例就能接咨詢
上個月碰到個56歲的大哥,原先是開出租車的,現在在老年大學當兼職咨詢師。他說最感動的是有次調解完家庭矛盾,老人全家非要請他吃自家包的酸菜餃子。這份工作掙得未必多,但那種被需要的感覺,多少錢都換不來。
下篇預告

老人心理咨詢師一個月能掙多少錢?真實收入大曝光
一、不同城市差異挺大
廢話不多說,一二線城市普遍在6000-15000元之間,三四線城市多數在3000-8000元。不過這個數可不是固定的,得看具體怎么干。
北京有個從業五年的朋友,他現在固定服務兩家養老機構,自己還接點私人咨詢。每周工作20小時左右,上個月到手1萬2。他說這行有個特點——熟客多,好多老人認準一個咨詢師就不換了,時間越久收入越穩定。
小城市情況不太一樣。山西某地級市的王姐告訴我,她在社區服務中心掛職,基本工資2800,加上給老人做團體輔導的補貼,每月能拿到4500左右。不過她說開始用短視頻發些老年心理知識,多了些線上咨詢的活兒,每個月能多掙千把塊。
二、接活方式決定收入上限
現在干這行的主要有三種掙錢方式,
1. 機構坐班,養老院、社區中心給交社保,但工資天花板明顯。像上海某高端養老院招的專職咨詢師,月薪8000保底,每接一個咨詢另算30%提成。
2. 自己單干,不少有經驗的咨詢師選擇掛靠平臺接私單。有個成都的同行在三個健康APP上注冊,每小時收費200-300元,每天接2-3單,月收入能過萬。不過得自己承擔保險和平臺抽成(一般抽20%左右)。
3. 打包服務,最賺錢的是給老年大學、老干部活動中心這些地方開系列課程。武漢有個團隊專門做“銀齡心理工作坊”,8次課收費980元/人,每期招30人,除去場地和助教開支,主課老師能分到1.5萬左右。
三、隱藏的加分項
要說提高收入的門道,有這么幾個關鍵點,
證書不是萬能,但沒證真不行。現在正規機構都要求至少要有二級心理咨詢師證,要是再有個老年心理健康指導師之類的專項認證,時薪能上浮20%。
懂點老年常見病知識很吃香。知道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心理特點,能和家屬說到一塊兒去,這樣的咨詢師在醫養結合機構特別搶手。
會方言是隱形優勢。有個杭州的咨詢師專門服務本地說紹興話的老人,收費比同行高50%照樣客源不斷。
四、新人入行真實情況
剛畢業的心理學專業學生,如果進養老機構的話,起薪確實不高。鄭州某養老院今年招的應屆生,實習期才2800,轉正后加到4000。不過帶他們的老師傅說,這行前三年熬過去就好了,等積累夠1000小時咨詢時長,時薪能從80漲到150。
現在很多中年人轉行來做這個,特別是以前當過老師、護士的特別受歡迎。山東有位大姐,46歲考了心理咨詢師證,現在主要做空巢老人的情感疏導,按她的話說,“比當護士那會兒掙得多,關鍵是老人們真把你當自家閨女看。”
說一千,道一萬說句實在話,這行掙錢急不得。剛開始可能不如送外賣賺得多,但勝在越老越吃香。好些咨詢師50歲后反而進入黃金期,手上握著幾十個長期客戶,每天工作四五個小時,月收入照樣過萬。要是再帶帶徒弟或者出點科普書,那又是另一筆收入了。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