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來訪者問我,"老師您從業十年最想提醒新手什么?"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剛入行時踩過的坑。今天就掏心窩子聊聊,新手咨詢師最容易栽跟頭的三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總想當"拯救者"。我剛接個案那會兒,遇到抑郁的來訪者恨不得24小時待命。有位大學生連續三周每天發十幾條消息,我整宿整宿睡不著,結果自己先焦慮發作。后來督導老師一句話點醒我,"咨詢師是渡船不是救生艇,別把自己當菩薩"?,F在我會在首次咨詢就明確界限,緊急情況請撥打危機熱線。
第二個誤區是迷信技術流派。市面上各種療法讓人眼花繚亂,我見過同行花二十多萬學各種證書課程。其實真正起效的原因中,咨詢關系占45%,技術只占15%。就像去年接的婚姻咨詢個案,用最基礎的傾聽技術反而讓夫妻倆破冰。與其追求高大上的技術,不如先練好"不評判的耳朵"。
第三個誤區是忽視自我照顧。咨詢師也是普通人,我有段時間連續接診創傷個案,夢里都是來訪者的故事。后來養成每周三固定休息的習慣,雷打不動去游泳?,F在咨詢室放著心率手環,情緒波動超過閾值就暫停十分鐘。記住,咨詢師的狀態就是最好的治療工具。
有學員問我,"那要怎么積累經驗?"我的建議是從朋輩督導開始。我們幾個咨詢師自發組建小組,每月輪流報個案。上周討論的青少年網癮案例,大家碰撞出三個新視角。這種接地氣的交流比閉門造車強十倍。
我個人覺得,心理咨詢不是魔術表演,是生命與生命的真實相遇。上周有位來訪者在結束咨詢時說,"謝謝您沒給我答案,而是讓我看見自己的光。"這句話,大概就是對咨詢師最好的褒獎。

心理咨詢師入門常見的五個問題
問題一,沒學過心理學能入行嗎?
能,但得下功夫補課。不少優秀咨詢師本科讀的文學、教育甚至理工科,后來通過系統培訓轉行。關鍵是要有持續學習的勁頭——先啃透《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這些基礎教材,再參加靠譜的長程培訓。記住,這行光靠熱情不夠,得把知識底子打牢。
問題二,必須考那個"心理咨詢師證書"嗎?
現在市面上的證書五花八門,但國家早在2017年就取消了職業資格認證。重點來了,證書不等于能力!與其糾結考哪個證,不如選個包含實習督導的培訓項目。有家機構要求學員完成200小時個案模擬和50小時真實咨詢記錄,這種實戰訓練比單純考證管用得多。
問題三,剛開始接不到個案怎么辦?
太正常了!建議新人先做這兩件事,
1. 去社區服務中心當志愿者,積累免費咨詢經驗
2. 給資深咨詢師當助理,觀察他們怎么建立信任關系
有個朋友前三個月只接到2個來訪者,但她把每次咨詢都錄音復盤,半年后個案量自然上來了。記住,口碑比宣傳單頁管用。
問題四,總被來訪者的情緒帶著跑咋整?
新手最常見的坎兒。教你三招應急,
提前準備"情緒急救包",在咨詢室放個能握在手里的小物件,感覺被卷入時就悄悄捏兩下
每周固定做個人體驗(自己當來訪者)
把督導當救命稻草,別藏著掖著
有位從業8年的老師說,她到現在還會因為某些個案失眠,關鍵是要學會和情緒共存。
問題五,這行能養活自己嗎?
實話實說,前三年別想著賺大錢。一線城市新手咨詢師時薪80-150元是常態,還要扣除督導、場地這些成本。但堅持過生存期的人會發現,隨著專業能力提升,收入曲線會明顯上揚。現在很多咨詢師線上線下結合,通過寫科普文章、做心理沙龍也能增加收入來源。
入行頭兩年就像學騎自行車,摔幾跤太正常了。重要的是找到靠譜的同行圈子,遇到卡殼時有人拉一把。有位前輩說得好,"心理咨詢是門手藝活,耐著性子磨上三五年,手上自然就有準頭了。"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