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處理“心情”與“事情”之間分寸的技巧

蘭曉雅

蘭曉雅

2022-10-31 16:08  留光心田熱門創作者
+關注
心理學拆招、借力打力。我們假設你在公司里受到了他人(比如說自己的上司)的欺負,讓你既憤怒又痛苦,這個時候你應該怎么辦?找他本人講理?還是四處找人講理?甭管你怎么講理,找誰講理,是否能把這個理“講”回來,恐怕最終的結果都一樣:你失去的,將遠遠大于你得到的。未來你在公司的處境只能更險惡,而不會更輕松。因此在職場生涯中,在人際交往中“講死理、死講理”通常是行不通的,要想解決問題,還得開動腦筋,另想高招。讓我們從根本上分析一下“講理”的危害到底在哪里。“講理”之所以有害,是因為它強調的重點是“為什么”。而“為什么”這三個字沒有多大的建設性,至少在事情發生的初始階段,它的建設性極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與“為什么”相比,在這個時點上其正有建設性的是“是什么”。一個事情發生了,甭管它是為什么而發生,客觀事實是它確實發生了。與其糾結于事情的起因,不如迅速接受事情的現狀,然后根據這個現狀去考慮具體應對的辦法。也就是說,“是什么”的后面,緊跟著的就是“怎么辦”。顯然,在事物的切始階段,如果你能迅速地從“為什么”的泥滔中抽身出來,將所有的精力和能量投放到“是什么”和“怎么辦”上面,你就已經把事物發展方向的主動權牢牢地提在自己的手里。這個時候,可以說你所有的行為都是有建設性的,而唯有建設性的行為,才能帶來建設性的結果。

當然,“為什么”不是不可以講,而是要找對講的時機。在你把所有注意力轉移到“怎么辦”上面之后,你可以好好想想“為什么”的問題。只要你抽絲剝繭地運用共情原則,就一定能想出一大堆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如果你想在溝通博弈中獲得某種優勢,那就一定要放棄對事物正確性的糾纏,將主要精力轉移到事物的重要性上來。只有這樣做才能事半功倍,讓你的努力最終修成正果。

相關推薦

? 溫馨提示:本文由作者流光心田心理咨詢網創作,未經著作權人允許,禁止轉載。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

500字以內
發送

相關文章

9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