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濫,這樣的話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頻繁地掛在嘴上。不過只要你有一點點起碼的勇氣和誠實,相信你就會很輕易地承認,這句話很虛偽。如果你在任何一種人際溝通交流中能夠說出我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樣的話,那么我敢肯定你的面部表情一定是僵硬,甚至是猙獰的。如果一定要用一個問來形容此時此刻你的表情,那肯定是“咬牙切齒”。
當然,當我們不贊成某個人的觀點時,在我們的心中只有一個聲音,那就是“你命我閉嘴,否則我就要你好看”。到底是如何理解和踐行“捍衛”這兩個字的。不出意外的話,你看到的將是無所不用其極地“排斥你”,而不是“捍衛你”。因此說,觀點的不一致是可怕的,求同存異是艱難的。盡管說話的權利意味著“正確”,但觀點的不一致則意昧著“不爽”。顯然在“正確”面前,“不爽”又一次占了上風。誠然,正因為做到“求同存異”不容易,所以追求“求同存異”的結果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不過過分強調“存異”,一定會極大地妨礙“求同”的結果。因為前者會破壞人的心情,而這種破壞對于“求同”這一終極目的是致命的。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想方設法地達成共識,讓對方感到“爽”(或至少不要讓對方感到“不爽”),這是取得溝通效果的關鍵所在。
在任何一種溝通形式中,我們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當事人當中總有一方或雙方,喜歡不停地講解、強調事物的正確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所謂“說教”。比如說領導教育員工、父母教育孩子、長輩教育后輩,甚至是平輩之間的互相教育,每個人都喜歡對事物的正確性進行最詳盡、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描述,好像只要對方理解了一件事的正確性,就必然用行動落實這種正確性。
客氣地說,這種想法實在太幼稚了。用這樣的方法去溝通,即便你付出自己所有的知識儲備,也不太可能取得一絲一點的進展。原因很簡單。其實這個世界上最不容易判定的就是事物的正確性。只要不是超級低能兒,一般人對于事物的正確性都不會存在自己的理解。因此在溝通中試圖向對方說事情,迫使對方理解事物的正確性是毫無意義的,不客氣地說,即便沒有你的說教,對方也對“何為正確”這件事心知肚明??涩F在的問題是,即便他們明白正確意味著么,也未必會對這件正確的事情產生好感,更別提趨之若鶩了。他們真正關心的,永遠是“重要”,而不是“正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