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和心理成長

蘭曉雅

蘭曉雅

2022-11-11 14:24  留光心田熱門創作者
+關注
心理學我們來觀察一下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于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就會發現那些通情達理的人最容易受到環境和別人的影響,他們的社會感也很少遭到扭曲。而那些渴望控制、對別人要求高的人則相反,他們很難接受影響。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出現,十分普遍。父母經常抱怨的是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很少有父母會抱怨孩子太順從自己。

研究表明,不順從父母的人,一般生活在對他們有很求的環境中,而他們極力想要擺脫這個禁錮自己的樊籠。這是由于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導致他們很難接受學校教育的影響。接受教育的程度越低,對權力的渴望越強烈,二者成反比關系。但大多數家庭還是以激發孩子的進取心、刺激人的遠大抱負為重點。這樣做井不是因為父母考慮不周到,而是因為整個人類文明中到處都是這樣的野心與抱負。無論是家庭中還是社會中,人們最看重的就是比身邊的人更優秀、更出眾的人。在之后的虛榮成長中,我們會進一步闡述這種刺激野心的教育方法是如何違背社會生活的,又是如何阻礙個體心智發展的。想象一下在短時間內遵從一個人的所有瘋狂的思想,會是怎樣一種情況。實際上很多人并沒有做好社會生活精神方面的準備,有些人故意在生活、工作中去抗拒,但內心深處卻隱藏一種本能,即渴望順從。一個人的行為只由他的心理態度決定,至于他說什么和他相信什么,都無關緊要。正是由于對這點認知不夠清楚,導致人們對“認知”誤會頗深。一般來說,人們在“對他好”表現得都好像是不需要,但實際上內心渴望別人對他好。之所以有不同的社會生活,是每個人的心理態度,而不是每個人的意志。

從實質上看,心理活動中,催眠很像睡眠。它之所以顯得神秘,是因為它是在另一個人的命令下產生的。這個命令只有在被催眠者心甘情愿的情況下才有效果,被催眠者的本性和性格是催眠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只有那些放棄自己的判斷能力、思意聽從他人命令的人才能被催眠。這說明催眠不同于睡眠的地方就在于,催眠徹底拋棄了被催眠者的運動機能,甚至催眠者能隨意掌控被催眠者的運動中樞。催眠期間,人處于一種朦朧的淺睡眠狀態,除了催眠者讓他回想的事情,其他什么都想不起來。所以成長除了年齡還有心理。

相關推薦

? 溫馨提示:本文由作者流光心田心理咨詢網創作,未經著作權人允許,禁止轉載。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

500字以內
發送

相關文章

9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