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將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如果一個人想要融入社會,想要讓自己符合社會標準,就必須好好經營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并努力掌握社交技巧。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因此對于人類來說,社會具有很強的保護作用。沒有社會的保護,人類不可能延續下去。按照社會的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這些責任不僅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規則、生活方式,還影響我們心智的發展。當人類面臨種種責任時,勞動分工便出現了。它將人類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而不是隔絕開來。每個人都需要幫助他人,從而同呼吸、共患難,這樣才能維持和諧、緊密的關系。
在成長過程中,任何孩子都非常依賴社會的幫助,但他仍然會發現,這個社會不僅給予,還在索取;不僅在提供生命所需要的幫助,也需要人們去適應社會。在提升自己能力的過程中,孩子肯定會遇到各種阻礙,并因產生挫敗感,甚至感到非常痛苦。不僅如此,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能體會到“一山更比一山高”的道理,他會發現,在他周圍有很多人比他更有才能、更成功、更容易實現理想。童年時代的種種環境要求孩子擁有一個具有綜合功能的器官,以保證生命能夠正常運行,心靈就這樣產生了。根據消耗最少、獲得最多的原則,心靈肩負著評估周圍環境的使命,并引導孩子接受下一個處境。因此,當他發現別人能輕易地開門,當他看見別人威風地發號施令,其他人只能俯首聽命時,孩子就會羨慕不已,覺得別人的體型、個頭、力量、權力非常了不起,心里便不由自主地想要長大,想要變得和別人一樣強大,甚至比別人更加強大。他會將這當成是自己最重要的人生目標,希望能控制身邊人和自己的環境。與此同時,他會發現大人們總是看不起他的能力,因為弱小,他只能接受大人悉心的照顧。根據這個,他自然領悟到如何去支配他身邊的大人。
孩子掌控他人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按照大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維續成長,即延續權力和力量:另一種是盡量表現自己的弱小,以尋求大人的幫助。這兩種方式分別代表了兩種心理傾向和性格類型。在生命的最初幾年,人的性格已經形成。一些孩子希望通過努力來獲得力量和技巧,并將得到他人的認可作為自己的目標;也有一些孩子則一心想利用自己的弱小,并以各種方式來示弱,以期獲得他人的幫助和關心。只要仔細觀察一個人孩提時代的態度、表現、談吐,就能發現他屬于哪一種性格類型。不過,想要真正了解一個人的性格,還需要了解其性格產生的環境。
相關推薦
? 溫馨提示:本文由作者流光心田心理咨詢網創作,未經著作權人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文章
蘭曉雅
心理咨詢 | 創作者 IP屬地:上海
文章489
粉絲321
關注4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