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家長,會帶著孩子參加一些活動,或者家庭聚會的時候,引以為傲的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很”乖“。到底孩子三歲經歷人生第一個叛逆期,逆反調皮好動是正常的?還是應該好好管教?
”乖“的孩子一直都很聽媽媽的話,從吃飯睡覺到游戲活動,都很聽話。任何時候有任何問題,只要媽媽一聲令下,都要去馬上執行。我們的教育不就是讓孩子變得聽話嗎?教育不是為了讓孩子變乖,變聽話。父母要注意了,小孩子乖不是問題,乖到沒有主見就要小心了,我們的教育不是要讓孩子變得聽話,而是要獨立懂事,守規矩。
如果一個孩子非常乖巧,喜歡配合別人,但當他在獨立做一件事情時,仍會有自己的主見,那么這樣的“乖”便不是問題。如果孩子在做事時表現得唯唯諾諾,過于害羞,不敢嘗試,那才是問題。關于這個問題,德國心理學家做過一項調查,對象為2-5歲具有強烈逆反傾向和沒有逆反傾向的孩子各100名。具有逆反傾向的100名兒童中,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中,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相責任。結果表明,三歲叛逆期的反抗行為意昧著孩子有獨立的想法,這正是鍛煉孩子主動性、培養他們創造力和判斷力的良好時機。如果一味要求孩子乖巧聽話,總是生活在父母的指揮下,就會養成凡事聽別人安排的習慣,失去自主做事的主動性,長大后也會變得循規蹈矩、亦步亦趨。
三歲叛逆期的孩子,都應該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不乖沒有錯,他們敢于自我表達,自我嘗試,而太乖的孩子則羞于表達,不敢表現,這將會影響他的說話能力、做事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的發展。
孩子太乖,怎么辦?有的孩子乖巧是天生的,比如女孩就會比男孩乖巧一些,而有的孩子乖是后天教育出來的。如果孩子過于乖,甚至到了沒有主見的地步,那么父母就應該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理念給孩子帶來了不良影響。比
如,當孩子表現很乖巧的時候,家里人就大聲贊揚“寶寶真乖”“寶寶好乖”,并對孩子的“乖”進行各種過度的獎勵:“好乖,媽媽給你糖吃”:“真乖,媽媽給你買玩具,去游樂場”。這樣就強化了“乖”。讓孩子從乖變成了配合、順從,最終放棄選擇,失去主見。
父母家里長輩性格強勢,孩子不敢不乖。強勢的父母也會造成孩子過于“乖”。強勢的父母喜歡主導一切,指揮一切,強勢的父母可能造就順從型孩子,同樣,性格過于順從的父母帶出來的孩子也可能是順從型。孩子總是在學習父母的一言一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不僅表現在外貌上,更是性格上的相似,一部分來自于遺傳,一部分是父母行為的后天影響。乖巧變成順從,從懂事變成了畏縮,所以,家有“不乖”小孩,不要強迫孩子變“乖”,父母要多和孩子溝通,父母一定要增加與孩于的互動,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多關心照顧孩子,引導孩子變得活潑樂觀起來。
不要拿很忙當做借口。即使你很忙,你也可以與孩于溝通。孩子在家庭互動中學會合作,也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就不會將自已關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看似乖巧,其實是孤單。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