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面:每個孩子都有自我成長的力量。
這么多年來,我對孩子擔心太多,以前一直以為孩子的成長要靠規矩、約定和家長約束,忽視了人性向善、向上的本性,以為孩子靠管才向善、向上。這么多年和孩子較真,對孩子各種擔憂,導致孩子逆反,自己焦慮?,F在發現當我做對了,親子關系好了,孩子自然顯現出上進、積極的一面,也比以前合作多了。
每個孩子都是上進的,都希望有成就、能進步,希望被肯定和認可,這是人的本性,也是孩子成長的根本動力。有的孩子看起來不思進取、自暴自棄,那是因為他被不斷打擊,又沒有能力克服困難。此時如果父母幫助孩子突破困境,那么孩子的上進心會重新顯現。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善于利用孩子自身的能量,激發出孩子向善向上、自立自主、自我實現的潛能,幫助孩子走上自我發展的道路。正所謂:教是為了不教,管是為了放手!
如果只是依靠父母的管教,孩子才能看起來不錯,那么一方面父母會很辛苦,另一方面,一旦孩子脫離父母的視線,就容易放縱自己,或者不知道如何走自己的路。
當然,每個孩子的能力特點各不相同,不是都能成長為世俗意義上優秀的人。以學習為例,每個孩子的悟性是有差別的,進入中學之后,有的孩子即使很努力,可能也難以取得優秀的成績。所以,需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制定適合的目標,只要孩子在他的能力范圍之內取得進步就值得鼓勵。放眼一生,不把重點高中、名牌大學作為唯一的目標和評判標準,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這樣更容易激發出成長的力量。
第二面:孩子有時需要幫助和管教。
孩子雖然本性都是向上的,但是,并不是給孩子信任和自由,孩子就一定能自覺、自律;也不是敢于放手,孩子就能獲得理想的發展。孩子還有另外一面,他還需要父母適時的幫助,還需要適當的“管”。孩子更愿意做“喜歡”的事情,不喜歡的事情積極性就不高。所以,有時孩子不喜歡學習或者彈琴,就需要我們適當地堅持和推動,去幫助孩子培養興趣和信心,之后再逐漸放手。如果放手讓孩子玩手機、游戲,少數孩子可能有自覺性,大部分孩子難以
自覺,有的孩子則會沉迷其中甚至上癮。手機和游戲的誘惑力還是比較大的。很多連成人都難以抗拒,何況孩子呢。所以,一般來說,還需要父母去和孩子約定,適時督促和提醒。
一位媽媽說:“我一直信任女兒,但是她到了初二和一位男生關系很密切,而且言語很曖昧,讓人擔心她會吃虧?!边@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孩子本身是自愛的,有時也難以抵御外界的誘惑。
有些困難孩子自己難以克服,比如有的孩子能力不足,難以適應學習進度。就需要父母的輔導或者尋求輔導班、家教的幫助,能力提高之后再逐漸放手。雖然孩子也有智慧,但畢竟閱歷和經驗較少,難免有目光短淺或思想偏頗、錯誤的時候,此時需要父母的建議;孩子有自我成長的能力、但有些問題自己難以解決,比如孩子情緒煩躁、易發脾氣,那么就需要父母學習情緒管理的方法來幫助和應對。有時需要讓孩子自己去試錯,去體驗行為的結果,但是有些事情則不能。
比如孩子用眼習慣不好,父母不去糾正,等到近視了也于事無補了。所以,父母還需要關注孩子,適時糾偏。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