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哥哥(姐姐),要學著幫爸爸媽媽分擔,要照顧好弟弟妹妹”
“你比她大那么多,為什么不知道讓著弟弟妹妹”
“你就給妹妹玩一會怎么了,這么大了怎么這么不懂事呢”
“你太讓我失望了,原本那么乖的孩子,都知道讓著外人,怎么就不讓著自己的弟弟妹妹呢”
……
不知道這些話你們耳不耳熟,反正生在二胎家庭里的我耳熟能詳,最開始父母決定要爸爸媽媽的時候,還會意思意思名義上跟我“商量”一下,然后給我畫很多大餅,什么“以后你就不會再孤單了”,“等爸爸媽媽不在了,世界上你還能有個依靠”,“多一個人愛你多好啊”。
同時也會跟我保證,“你放心,就算有了弟弟妹妹,你也是爸爸媽媽第一個孩子,我們會永遠都愛你”。
當我在糖衣炮彈下點了頭之后,一個有點丑的大頭寶寶出現在了我的家,哦,不對,是我們的家。
從此之后媽媽的口頭禪變成了,“你就不能看著弟弟嗎”,“你讓一讓弟弟怎么了”,“那個玩具給弟弟玩一會,你等會再玩”,“弟弟不能吃辣,我們今天不要辣的了”……
我怎么突然之間感覺不到爸爸媽媽的愛了呢?
學校要開家長會,媽媽說弟弟最近不舒服我就不去了,爸爸說家里有了弟弟經濟壓力很大,我不能請假要給弟弟掙奶粉錢。
我就這樣被拋棄了嗎?
一次又一次我學著不再像以前一樣,對爸爸媽媽要求百分百的愛,我勸自己畢竟有了弟弟了,那我就要百分之五十吧,但是后來我發現連50%我都沒有了。
所以我開始不再期待,不期待爸爸媽媽可以靜下心來和我聊最近的心情;不再期待我想要的驚喜,他們可以第一時間感知到,然后偷偷為我準備下;也絲毫不再期待爸媽可以帶我來個,像以前一樣沒有弟弟的三人游。
很多時候我覺得我真的很無助,而這種無助除了在家庭生活里無處不在,我發現成年后的自己在面對他人的時候,也開始不再敢輕易信任,也不敢要求別人給我對等的愛和對等的待遇。
我不知道我到底是怎么了……
關于這種情況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稱其為“習得性無助”,在1967年他曾經以狗為對象做了一項研究,被關入籠內無法逃避電擊的狗,會習得一種無助感,之后這條狗就算處在可以逃避懲罰的情景中,也只會被動地選擇畏縮。其實,這樣的心理狀態,不僅在動物身上,在人類的情景中也同樣存在。
就像二胎、三胎家庭經常會有的,父母總是要求哥哥姐姐要讓著弟弟妹妹,久而久之一味忍讓的人,就會一次又一次的經歷失望甚至最終轉化為絕望,即便他們有訴求也不敢輕易提出,因為提出來也是沒有用的。
而成年后有習得性無助的人,如果無法開解自己的情緒,就非常容易在任何事情面前都否定自己,也容易自暴自棄之后很可能就因此而過著無意義的人生。
很多父母都說,有了二胎、三胎自己真的沒有辦法做到絕對的公平,還有人說一碗水端平的保障,是多胎家庭里最大的謊言,相信沒有任何一個父母真的能做到。
其實即便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也沒有關系,但是你不能因此就忽略了去處理孩子之間的關系,去處理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即便不能給所有孩子一樣的愛,也要學會“因材施教”,對于不同需求的孩子更為獨特的愛。有的時候孩子們在意的不是是否絕對公平,而是爸爸媽媽到底的眼里到底有沒有關注我,我是否在家庭環境里,還有一如往昔的安全感。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