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人做事的動機,抑或接受一件事的動機主要還是來自于“爽”和“重要”這兩個最基本的因素。在這件事情上,“對”或“不對”其實是一個配角。因此即便現實世界中的情況更加錯綜復雜、更加富于變化,也萬變不離其宗,在溝通這件事情上,還是那句話:“心情”比“事情”更為重要。重視后者,事倍功半;重視前者,事半功倍。對于我們中國人而言,掌握這一處事原則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眾所周知,“吃軟不吃硬”是我們大多數人最鮮明的特點之一。這就意昧著,如果誰能令我們感到舒服,即便他的主張是錯誤的,我們也可以做到有商有量,甚至也許會欣然接受;反之如果誰令我們不舒服,那么哪怕他的主張是正確的,我們也會想方設法地挑點刺兒,甚至有可能和他死磕到底!
因此在大多數人的互動溝通中,心情的重要性便顯得更為可笑。遺憾的是偏偏是如此重視心情的婚姻生活,卻常常會對這個關鍵的細節,大家都視而不見,總是第一時間便迫不及待地跳進“講理”的泥潭,使勁揪著對方的衣領子纏斗不休?!巴艘徊胶i熖炜铡?,大家要的無非都是一個“爽”字,我們又何必于互相去苦苦相通呢?小結如果對方不愿意做某件正確的事,那么就強迫他去做。直到他養成習慣為止。在很多時候,溝通甚至不需要有結果。只要你能做到深度溝通,這種行為本身便具有重大意義。管理的技巧,在于“服人又服心”。顯然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是前者的基礎。那么夫妻之間如何做到“服心”呢?沒有別的竅門,只有學習共情原則,成為互相的理解者、知心者。而做到這一點,就離不開“溝通”二字。
這一點相信沒有人提出異議。這里的問題在于,膚淺的溝通無法造就“理解者”,只有深度溝通才能達成這個目的。沒錯夫妻之間的大門往往在于缺乏與深度溝通。那么什么樣的要素才能構成“深度”溝通呢?要點1:時間要長一點,要點2:態度要好一點,要點3:頻率要多一點,要點4:關系要親密一點,要點5;狀態要放松一點,要點6:話題要寬泛一點,要點7:內容需要深刻一點。這幾個要素相輔相成、互為因果。你總要時間長一點、態度好一,頻率多一點,才能讓另一半感覺和你親密一點,在與你溝通時狀態能放松一點。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